大丰区系统治理打造生态文明“新样板”
原创
孔轩 陈萍 2025-09-29 18:19

在黄海之滨的大丰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大丰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湿地修复、物种保护、国土绿化等系统工程,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为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大丰模板”。

林长制筑牢绿色根基

大丰区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覆盖全域的林业保护发展体系。全区设立区、镇、村三级林长409名,竖立林长公示牌447块,实现责任区域网格化管理。大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巡林调研,推动出台《全面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将林业工作纳入年度重点任务考核。

“我们通过林长制这个‘牛鼻子’,真正实现了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三年来,该区联合检察机关建立生态修复基地,与上海农场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形成司法保护、区域联动的林业治理新格局。

国土绿化扮靓沿海绿城

在盐碱滩涂上创造绿色奇迹,是大丰林业人交出的亮丽答卷。“十四五”规划以来,全区累计完成造林1.59万亩,总量位居盐城市第二;新建和改造提升绿美村庄44个,数量稳居全市榜首。大丰林场盐碱地造林项目更获评全省首批国土绿化特色精品工程。

行走在大丰沿海防护林带,昔日的盐碱荒滩已变身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通过创新运用耐盐树种培育、实施土壤改良工程等,全区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央视《新闻联播》曾多次报道大丰沿海防护林进展、林下经济、森林防火等经验做法。

湿地修复守护生态本底

在川东港南岸的退渔还湿示范区,成群的候鸟在生态稻田上空翩跹起舞。2017年以来,大丰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退养殖水面20.85万亩,彻底打通候鸟迁徙和栖息的关键廊道。

大丰创新探索“自然恢复+人工干预”模式。在川东港南侧1620亩原建川养殖区,通过地形改造、水系连通、植被重建,打造出“生态+农业”修复样板,既保障候鸟栖息需求,又通过生态农产品反哺管护经费,实现“以生态养生态”的良性循环。

针对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大丰区打出治理组合拳。通过“刈割+旋耕+围淹”“围堰隔水+翻耕筑垄”等创新工艺,累计治理7.6万亩,复发率控制在5%以内。如今已有1500亩治理区,碱蓬、芦苇等本土植被郁郁葱葱,麋鹿、丹顶鹤等珍稀物种频频现身。

物种保护维系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健康的晴雨表。大丰区建立野生动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2025年以来救助东方白鹳、黑天鹅等珍稀鸟类75只,无害化处置死亡麋鹿172头。针对野生动物致害事件信访投诉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大丰区率先在全省推出野生动物致害保险机制,通过政府投保实现补偿“快处快赔”,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维护了群众利益,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科技成为大丰区的得力助手。全区构建起“无人机遥感+红外相机+高空监控”的立体监测网络,实现智能化管理。近年来,大丰湿地鸟类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服务区”和“加油站”。

价值转化激活绿色动能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大丰区交出了创新答卷。在建川生态修复区,年产50万斤生态稻米,部分预留鸟类食源,部分售出后反哺管护;在互花米草治理区,规划建设生态教育基地;在湿地碳汇领域,相关交易机制正在积极探索。

“我们不仅要做好生态保护的‘必答题’,更要答好价值转化的‘加分题’。”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如今,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新业态正在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湿地+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日益成熟。

从林长制到国土绿化,从湿地修复到互花米草治理,从物种保护到价值转化,大丰区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座“国际湿地、沿海绿城”正以更坚定的步伐,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迈进,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责任编辑:沈婷玉 陈婷 陆海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