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彩映水乡 文明新风满建河
夏末初秋,清风拂过河畔垂柳,幸福河碧波荡漾,倒映着白墙黛瓦的民居,白鹭掠过水面泛起圈圈涟漪。这幅动静相宜的田园画卷,是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的日常。
这座拥有近400年历史的村庄,曾因黄河夺淮沉淀下厚重乡土记忆,如今以“玻璃产业破冰、生态环境蝶变、文明乡风浸润”的实践,实现了“让村民住得好、过得好、日子美”的初心。获评全国文明村、江苏省传统村落、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电子商务十强村等荣誉,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的“水乡明珠”。
文化铸魂:“传承+创新”涵养乡村气质
明崇祯五年(1632年),黄河夺淮入海,在苏家嘴等处决堤,洪水裹挟泥沙淹没了此地曾有的永安镇。水退之后,人们筑起建丰圩与河丰圩两道长堤,并取两堤首字将村庄命名为“建河村”。自此,建河村已有近400年历史。
在800平方米村史馆里,馆内陈列着从建村以来的各类老物件,有农耕时代的农具,如犁、耙、蓑衣等,展现着过去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修身以立本,立德以正行”“处世当存仁厚,待人须守诚信”……泛黄的《谢氏家训》《俞氏家训》成为村里后辈如何做人处世的训诫;13节红、黄、绿、紫四色彩龙,是非遗舞龙队的百年传承;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建河村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
村里青年路蜿蜒穿过白墙黛瓦,村口百年老槐树的虬枝上,至今还挂着抗战时期留下的弹痕。作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革命先辈的热血印记。
“1943年,中共苏中二分区委在此创办《人民报》印刷厂,工人在敌人封锁下印刷报纸,传播革命思想……”在新四军《人民报》印刷厂旧址,建河村老书记谢红光向参观者讲述红色故事。
建河村红色底蕴深厚,抗战时期是新四军敌后工作重要据点。为传承红色基因,该村投资50万元修缮印刷厂旧址,复原印刷车间等场景,陈列文物,打造盐城市级红色教育基地,吸引众多人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时光流转,红色传承从未间断。为培育文明乡风,建河村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制定详细细则:“家庭成员获表扬”“带动致富”等加分,“随地吐痰”“铺张浪费”等扣分。积分每月公示,可兑换生活用品。制度实施以来,村民形成了人人讲文明、户户兴新风的良好氛围。
同时,建河村常态化开展“建河好人”“文明家庭”等评选,将先进事迹制成宣传牌;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组建四支志愿服务队,230余名志愿者年均开展活动40余次,解决村民问题200余件。“现在村里互帮互助多了,铺张浪费少了,文明新风浸润人心。”建河村党总支书记俞进雷说。
生态赋能:“美景+便利”擦亮乡村颜值
建河村里,鳞次栉比的新农村农民公寓现代小区与白墙黛瓦的谢家庄、俞家庄、戴莫庄三个传统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村庄修旧、推陈出新后,掩映在乡村绿地里的传统村落与新农村完美融合。
“我们这儿新农村的楼房和城里别墅没区别吧!”站在农民公寓前,村民谢晋余难掩激动。2021年,建河村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24.5亩地块上建成4排48栋住宅楼,配套独立车库、阳台及水电燃气宽带,周边还有卫生室、乡村绿地和幸福河风光带。
除新建公寓,建河村还修缮改造22套危旧房屋,统一更换门窗、修缮屋顶、硬化庭院,让老房子“有古韵”且“适居住”。“家家户户门前都干干净净的,环境好,住着舒心呐。”正在老年活动室里看电视的村民谢晋高乐呵呵地说。
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村庄环境、配套设施同步升级。建河村投资80万元铺设污水管网2800多米,实现全村覆盖;完成98%以上农户户厕改造,新建5座标准化公厕;天然气实现了户户通;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垃圾分类体系,设3处中转站、12个清运点,终结“污水乱排、垃圾乱堆”。
为打造“四季有花、处处有景”的环境,建河村在幸福河畔种植3.5万株景观苗木,建成1.5公里风光带,设亲水平台、休闲步道;在村中心新建2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配备健身器材;全村绿化面积超300亩,绿化率超40%。
如今,建河村基础设施完善:800平方米村史馆陈列老物件,记录村庄变迁;1000平方米微生活超市满足日常购物;电商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配套齐全,停车场可容纳50余辆车。2022年该村获评 “江苏省森林村庄”,2023年入选“江苏省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此外,建河村创新“美丽庭院”创建模式,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设“庭院内外清洁日”,组织人员引导村民美化环境;绘制1200平方米文化墙宣传文明环保;每季度开展“美丽庭院”星级评选,对“五星庭院”给予奖励。目前,全村“三星级以上美丽庭院”占比达85%,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韵”风貌。
产业筑基:“玻璃+电商”点燃富民引擎
在建河村,《俞氏家训》是点亮乡村创业路的明灯。1976年,俞万鸿携玻璃技艺扎根故土,创办村企;如今,建河村人以《俞氏家训》中“诚信为本,利从义出”训诫引领企业转型。在优良家风指引下,不仅壮大村集体经济,更让村民习得技能、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家风助创业、创业促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在玻璃工艺品展示厅里,茶具、酒具、圣诞礼品……琉光璃彩、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琳琅满目,造型别致。“玻璃加工手艺已成为建河村村民致富的‘金钥匙’。”俞进雷说,玻璃加工手艺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还吸引了一批在外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建河村积极拥抱“互联网+”模式,建成1500平方米的电商服务中心,培育发展了36家玻璃工艺品电商户。“建河村玻璃产业不仅‘卖得多’,更‘卖得好’。”俞进雷介绍,村民钻研设计,百余个产品获国家专利。每年广交会、上海文创展上,村民带着自主设计产品与客商洽谈,部分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
同时,建河村依托“水乡”优势,打造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与水产品深加工项目,建成120亩生态大闸蟹养殖区、80亩稻田综合种养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200余名本地劳动力就业,人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如今的建河村,兼具水乡古韵与现代活力,传承红色记忆且洋溢文明新风。未来,该村将深化“产业+文化”融合,开发玻璃文创产品、拓展电商渠道,提升文化阵地功能,优化生态与公共服务,让水乡古村绽放更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