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晶恒久远 草堰韵悠长
原创
盐城住建 2025-08-18 09:24


盛夏的龙溪古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沿街红灯笼在微风中轻摇。钱氏卷瓦楼下,几位老人正给孩童讲着张士诚揭竿而起的故事,古盐运河的水波晃过青砖小瓦的屋脊,将“两岸人家尽枕河”的景致揉进斜阳里。

这座浸润着海盐醇香与千年文脉的古村落,不仅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更坐拥“中国唯一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的殊荣。如今,它正以“盐脉为魂、新韵为裳”的姿态,铺展着传统村落振兴的独特画卷。


盐脉扎根:

从潮汐中生长的文明基因

草堰传统村落

隶属于大丰区草堰镇

地处大丰西南

交通便利

素有“金三角”之美誉

是大丰区名副其实的南大门


“草堰村的历史浸透着海盐味道,厚实着呢,就像一本老长的故事书。”8月1日,在龙溪古街,原村建办主任史同林指着青石板路上的凹槽说道,“这些是明代独轮盐车碾压出的痕迹,最深的地方有3厘米。”在草堰,石板路上的每一道辙痕,都深藏着与盐相关的故事。

据悉,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逐渐成陆,先民们便在此临水而居。秦汉时期,渔业、盐业活动已初现规模;至南北朝,此地开始有“堰”之名,史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避兵于草堰卧龙桥”;后来,因宋代范仲淹在此用竹草修筑围堰,遂更名为“草堰”,并一直沿用至今。


临水而居



唐宋年间,运盐码头、古闸水利系统相继建成。范公堤上的鸳鸯闸宛如一对精准的“潮汐调度站”,涨潮时开启越闸,落潮时打开正闸,保障盐船全天候通行,尽显古人的治水智慧。“明清时期,这里成了淮南、淮北盐场的主要盐运集散地。这条河古称‘夹沟’‘小转河’,是盐运的咽喉要道,那时两岸商店、码头林立。”顺着史同林的目光望去,从夹河西侧河岸留存的18处码头遗存中,仍能窥见当年的繁华盛景。

草堰的历史记忆中,从不缺传奇人物的身影。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盐民张士诚在北极殿揭竿而起,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盐民起义,其指挥部就设在如今村里的太平巷。清代文学家李汝珍在草堰居住期间,以龙溪古河为背景创作《镜花缘》前50回,书中“淑士国”的盐业描写,正是草堰盐场的真实写照。明末建造的钱氏卷瓦楼飞檐翘脊,青砖黛瓦间不仅藏着盐商往事,更曾是新四军作战后方医院,红色记忆与古盐文化在此交织……


张士诚传说

匠心修复:

古今交融的守护之道

“修复不是复制过去,是要让老房子能住、老街道能用。”草堰村党总支书记陶春宏的话,道出了草堰历史文化保护的关键。多年来,这里走出了一条“形神共护”的特色路径。

草堰木刻


传统建筑的“形”被悉心呵护。

当地划定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并外扩50米作为建设控制地带,确保传统建筑、街巷环境不受损坏;竹溪盐街遵循“仿古像古、修旧如旧”原则,马头墙、红灯笼、雕花窗勾勒出徽派风格意象,沿街理发店、面馆、文玩书画店等店铺林立,保留“楼上住人、楼下开店”格局,重现明清市井风貌;老楼、水闸、古桥一一复原,夹沟两岸建筑高度被严格控制,丁溪古街、新中路等传统居住空间与义阡禅寺、竹溪碑廊等周边环境同步完成整治,16方明清碑刻在碑廊中静静诉说着往事。


文化的“神”在烟火日常中延续。

江苏省级非遗“张士诚传说”仍在街头巷尾口耳相传;“木刻大师”刘鸿宾老人历时两年创作的《草堰木刻》,已成为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翔鸿”松花蛋凭借“五选六步七过手”手工严选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蒋氏中医正骨疗法、草堰胡氏黄金饰品制作技艺、草堰烙画等,也在村非遗展示馆里绽放光彩。


“翔鸿”松花蛋




“我们还制定了村民条约,引导全民参与保护,共有范公堤、永宁桥等23处省、市、区级文保单位与1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陶春宏介绍道,当地始终坚持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把这些承载记忆的“厚重家底”,作为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

盐韵新生:

产业链上的共富图景




“守着金饭碗不能饿肚子。”陶春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保护历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草堰村

常住人口2000多人

村集体收入达93万元

较2020年增长了3倍多


这份增长的底气,正来自对“金饭碗”的盘活利用。农旅融合让古老村落焕发新的活力。以“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镇”为依托,充分挖掘提炼古镇独有的文化内涵,深入探寻民俗文化,结合草堰千年古镇积淀的庙观文化、吴王文化、范公堤文化,使三元农庄与甘霖雨露生态园、古盐运旅游开发形成“三点一线”的草堰旅游新干线。游客可以在竹溪盐街打卡明清仿古建筑,在修缮后的盐课司署、明清民居中穿梭,也能在生态农庄采摘尝鲜。“以前守着老房子发愁,现在开民宿、卖特产,日子比蜜甜。”村民的话,道出了“盐运古镇”的发展现状。


永宁古桥


除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特色农业的提质升级也为村民增收添砖加瓦。当地以省级龙头企业禾丰粮油为引领,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让优质粮油基地连片成势:禾丰粮油无偿提供“盛油666”菜籽,村民自行种植,成熟后由公司统一收购;村里还发展水产养殖,村民流转土地后可在相关产业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3个家庭农场、5个无公害蔬菜大棚里,长出了“草堰味道”的新希望,种植大户外出学技术,带回的不仅是新农资,更有“把农田变成观光园”的新思路。

“这里的振兴,从不靠‘单打独斗’,而是让流淌千年的盐文化与蓬勃生长的产业发展实现深度交融的‘双向奔赴’。”大丰区住建局村镇科乔海泉坦言。这座被海盐浸润了千年的古村落,正以深厚的“老底子”孕育着蓬勃的新活力,让脚下的每一块青石板都在时光里吟唱着“古今和鸣”的振兴歌谣。




镌刻在青石板上的盐业史诗


葛海燕


盛夏的范公堤,如一条青龙蜿蜒于草堰村北,堤上垂柳成荫,蝉鸣阵阵。串场河静静流淌,演奏着古盐运河的千年交响。

八月第一天,我随盐城市古村落采风团走进了草堰村。

始建于唐宋年间的草堰村,扼两淮盐运咽喉,是江苏省唯一的“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核心区。它村居合一,至今保存着五街十二巷的明清格局,54口古井水波清冽,23处文保单位星罗棋布。走进草堰村,就走进了盐城海盐文化流动的博物馆,打开了一部镌刻在青石板上的盐业史诗。

全国盐运看盐城,盐城古盐运看草堰村。草堰村的盐运史始于唐朝,盐船从龙溪河畔出发,经古运河漕运北上,成为朝廷财税命脉。龙溪河岸边有袁家巷,巷内有唐代古井,水质清澈,汩汩不断,居民们汲水洗汰。一瓢千年唐井水,洗濯着今人衣,洗濯着今人足,悠悠盐脉在井水中漫漶,滋养着古老的草堰村。

北宋时期,草堰盐场产量冠绝淮南诸盐场,占据了全国盐产量的重要份额。草堰盐场由国家直接掌控,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为中央财政贡献巨额收入,深刻影响着国计民生。宋代设盐铁使主管盐政,地方由朝廷委派官员管理,产盐地设监制场,垂直管理。草堰场是两淮盐区的核心产区,生产完全由官府控制。盐民入编,煮盐工具和本钱由官方提供,没有徭役,所产之盐,悉数上交官府。

草堰场所产盐通过串场河、夹河运往扬州,再分销各地。草堰村是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的“源头活水”。北宋实行盐引制度。盐引集食盐专卖许可证、增值税发票和运输通行证三项功能于一身,盐商们需要手持盐引,才能合法贩运。草堰所在的“两淮盐区产量占全国一半”,作为当时大型“央企”,草堰村的地位举足轻重。

草堰与丁溪、小海两个盐场呈“品”字形分布,相距不足6公里,形成密集的盐业生产带。草堰村的盐民利用滨海滩涂,煎煮制盐,规模宏大,是当时最先进的海盐生产方式。草堰场设有盐课司署,盐民交盐,流程严格,定点验收交付,定点取酬。

宋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担任泰州西溪盐仓监,眼见风潮泛滥,田庐淹没,忧心如焚,主持修筑了捍海堰,保护盐业,改善民生。范公堤与串场河,形成盐运网络骨架,影响千年。现在,草堰村3.5公里长的范公堤路段,永远铭刻着范公先忧后乐的济世情怀。

治理过草堰场的西溪盐仓监中,先后走出了吕夷简、晏殊、范仲淹三位宰相。有了盐场管理的历练,可堪大任,这是仕途佳话。小园香径,新词美酒,草堰村诗意无限。

元朝末期,草堰场整合周边盐场,地位越发重要。可盐民们却不堪重负。张士诚领着盐民们,在草堰村北极殿聚义。十八条扁担反元,首克泰州,再占苏州,在此称“吴王”达11年之久。这个草堰村的一介布衣,点燃了江淮烽火,动摇了元朝在东南的根基。四大名著的作者施耐庵、罗贯中都曾是张士诚的麾下幕僚。后来由于与张士诚政见不同,二人先后离开,专注写作《水浒传》《三国演义》。水泊梁山的刀光剑影,三国时期的鼓角争鸣,或许都是张士诚北极殿举义时的投射。

河畔老街诉说千年往事

龙溪河口的鸳鸯闸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大闸小海正闸东御海潮,小闸小海越闸西泄洪水。闸门启闭节奏,传递出盐船通行数量。朝廷据此,可精准计算出区域盐税总额。鸳鸯闸双闸构造形成天然检查屏障,可拦截无引私盐。那时,这里每年拦截的私盐达千引。鸳鸯闸犹如嵌入盐运血脉的财政阀门,“半壁财税出闸门”的江湖地位,不容小觑。

身为“央企”的草堰盐场,勾画了当地的社会结构。草堰村盐民为主,盐商催生了繁荣。哪里有财富,哪里就有消费。运盐船的桨声帆影里,有草堰村民们的烟火日常,有盐商们的觥筹交错。一枚明代的翔鸿皮蛋,至今还出现在村民的餐桌上,更出现在绿茵场边,为“苏超”队员呐喊助威。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把苏州阊门的原住民赶散,其中一部分人就落脚于草堰,从此,盐味中又增添了书香。五街十二巷,格局明朗。明清民居,屋舍俨然。竹溪古街青砖黛瓦,雕花窗棂,主打过日子。龙溪古街依托龙溪河水,且商且贸,兼具战略。

清嘉庆年间,李汝珍随兄到草堰,川流不息的龙溪水给了他灵感,笔端流出了《镜花缘》的山海传奇。

一路漫行,我们来到钱家巷的明代小楼,这里是新四军作战后方医院。二楼墙壁上一幅题为“简朴的家,不朽的爱”的照片:“战神”粟裕目光炯炯,与笑意盈盈的妻儿一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传奇就这样铸就。

穿过长长的竹溪古街,回到村部,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没有日渐式微,草堰村的人气不减反升。草堰村人以古盐运的智慧,再现悠悠盐脉与非遗:唐井宋堤,明闸清宅,皮蛋烙画,木刻正骨。

草堰村,这粒巨大的盐晶,始终保持着棱角与咸度,不会随着潮水退去,只会在时光里愈发醇厚,回味绵长。它调和着千年的人间烟火,在时光的更替中熠熠闪烁。


(作者系大丰区作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沈婷玉 丁中明 陆海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