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泉:一生“学雷锋”,时时忠于党
2021-06-11 16:11 通讯员 沈勇 吴军中 蔡冰清

人物简介

张忠泉,192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原盐城市建筑总公司(现江苏建兴建工集团)退休工人,1965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1982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一生省吃俭用,行善积德,先后向社会捐款30多万元。2010年9月,当选为盐城市第二届道德模范;2010年10月,当选“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2013年4月30日辞世。

人物金句

“我不要捐赠证书不要钱,我只希望我能够帮助受灾的人,只想留下精神,教育下一代。”

——张忠泉

捡垃圾、摆地摊、省吃俭用累计向社会捐款30多万元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张忠泉一生行善,不仅令每个人肃然起敬,还为广大青年、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他不图名利,苛待自己,善待他人,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即便是再平凡的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世界。

而立之年捐出人生第一笔善款

张忠泉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15岁开始他就为地主打短工,做过纤夫,踏过三轮车,也做过小生意。1959年,张忠泉在原盐城地区建筑公司做修车工,工友休息了他不休息,自己做完事了就帮别人做,星期天他还带着工具上街义务为群众修车。

1965年,因乐于助人、工作刻苦,张忠泉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第二年被送到南京汤山温泉工人疗养院疗养。张忠泉在行李中带了打气筒、钣手等工具,别人疗养,他就在疗养院的路边摆地摊,免费为当地军民修车。疗养一个月,也义务帮别人修了一个月的车。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张忠泉被雷锋事迹所感动,就以雷锋为榜样,凡从电台里听到、从电视上看到有灾情或公益活动,他总是在第一时间汇去善款。哪里有困难、有灾情、有弱势群体,他的钱就捐到那里。到最后,他整理出来的邮政汇款单和各类捐款收据就有120多张。

翻开陈旧的档案,老人第一笔捐款是在1963年春节。张忠泉在阜宁一工地上拿出20元钱,交给当地政府慰问军烈属。当时,他的工资每月只有十几元。

1965年春的一天,张忠泉在广播中听到陕西发生了重大自然灾害消息,就到邮政局将自己积攒的30元寄给了陕西省的救灾部门,邮政局工作人员要他在寄款人一栏写上姓名,他就在上面写下了“学雷锋”三个字。收到捐款的陕西省有关部门甚为感动,为了查找“学雷锋”,陕西民政部门向捐款的汇出地——当时的盐城地区行署发函,请求查找“学雷锋”,盐城地区行署还在报纸上刊登了《寻找“学雷锋”》的文章寻人,没有结果。这件事在社会上曾经掀起一股寻找“学雷锋”的热潮。

后来,张忠泉随工程队到兴化施工,看到一户人家已几天揭不开锅了,他十分痛心,买了15公斤黄豆送给这户人家。人家问他的名字,他说叫“学雷锋”,说完丢下黄豆就掉头走。为了找到恩人,这家人到建筑工地寻问一个叫“学雷锋”的人,终于找到了张忠泉。工友猜测,报纸寻找的“学雷锋”可能就是张忠泉。面对领导追问,张忠泉终于承认自己就是向陕西灾区捐款的“学雷锋”,并拿出当时汇款的30元汇款单。

年近六旬终于圆了党员梦

1983年张忠泉虽因病退休,但他奉献社会、资助他人的脚步却没有停止。他利用一技之长为市民和学生免费修理自行车,靠走街串巷做小生意攒钱帮助他人。后来张忠泉走路吃力,就常在盐城新客站一带踏三轮车,卖饮料、苍蝇拍、蚊香盘等,并不停地捡废品。每年过年,其他老人都穿新衣服,而张忠泉身上还是捡来的旧衣服。

街坊邻居回忆起张忠泉,也满是不舍。老人每天很早出去卖东西了,赚的钱自己一分舍不得用,都攒起来捐了,而他自己则“一缸稀饭吃一天”,他计划自己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2元钱。他到外地进货,晚上不住旅馆房间,就盖着自己带的大衣睡在火车站候车室椅子上。大夏天,他舍不得买席子,床上铺着塑料纸。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冰箱,但这个冰箱不是用来存放食品的,里面全是药,老人患有肺气肿、哮喘等多种疾病,他舍不得去医院看病,就自己买药放在冰箱里备用。

1987年8月,张忠泉终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当年的入党申请书还是请别人代写的,捐款单上的字迹也总是歪歪扭扭。有过苦难童年的他,用朴素的言语,表达对党对人民的拳拳之心:“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我要像雷锋那样,永远忠于党。”为报答党的恩情,他每年向中央组织部交纳特别党费1000元,并将大红的党费收据一张张珍藏。在他多次的捐款中,汇款人姓名都是“忠于党”。忠于党这3个字,已深深地融入张忠泉的生命,铸就他坚定不移的信仰。

1996年,张忠泉就立下遗嘱,在自己积蓄的4.3万元中拿出3.3万元设立公益事业基金。

耄耋之年捐出10万元救灾

2010年4月,春寒料峭中,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走进盐城市慈善会,用颤抖的手,在口袋里摸索着,一本党员证,半块掉渣饼……直到将层层包裹着的小包打开,拿出两张存款单,小心翼翼地交给工作人员,才如释重负地坐下来,一口喝干工作人员递来的水。

现场的工作人员简直无法相信,眼前这位衣着破旧的老人,要一次性地捐出10万元巨款?后来得知,他虽是一名普通退休职工,却曾在几十年间捐款上百次,累计几十万元后,在今天又要倾尽一生积蓄建立基金,每年用其利息缴纳1000元特别党费,余下的捐助灾区后,大家无不为之动容,为之震撼。

这位老人就是张忠泉,当时他已是82岁高龄。捐赠协议签订后,慈善会向张忠泉发捐赠证书时,老人没有接受,他说:“我不要捐赠证书不要钱。我只希望我能够帮助受灾的人,只想留下精神,教育下一代。”

对别人如此伸出援助之手的张忠泉,却从不肯接受别人的帮助。逢年过节,单位送些慰问品,他总是说:“我有退休金,把这些送给更困难的人吧。”2006年10月,有人去慰问他,送去960元劳模补助金,他不但一分没留,又添上40元,资助给了贫困学生。一次,他生病住院,居委会干部买了些水果去看他,没想到一出医院门,他硬塞10元钱给居委会干部。单位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看他生活不便,有时上门去照应照应,他也都婉言谢绝。

2012年6月,张忠泉向扬州杭集派出所捐出了11万元。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的第二天,张忠泉老人向雅安慈善会捐款1000元,这是老人生平的最后一次捐款。

2013年4月30日,张老因病医治无效在扬州逝世。张忠泉老人先后向社会捐款30多万元。

张忠泉老人一生以身作则,践行他心中的雷锋精神;他一生忠于党,用拳拳爱心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