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来临,各类招生诈骗案件进入高发期。近日,市教育局与市公安局联合发布《开学反诈指南》,揭露“内部指标”“计划外名额”等五大常见骗局,提醒家长和学生:正规招生绝无“内部渠道”,任何“低分上名校”承诺均属诈骗。警方提醒学生及家长,谨防班级群缴费、游戏交易、“野鸡大学”等多类陷阱,牢记“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不非官方办理”原则,守护财产安全与升学机会。
五大诈骗陷阱,瞄准焦虑家长
每到开学季,不法分子便开始利用家长的焦虑情绪实施诈骗。市消协最近发布消费警示,详细列出了四种常见的“招生陷阱”。部分机构或个人宣称掌握“内部指标”“计划外名额”“低分上名校”渠道,甚至伪造文件、公章,谎称与高校有“特殊关系”,承诺“100%录取”。
这些骗局往往针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家长,利用他们望子成龙的心理进行诈骗。一些机构故意模糊“全日制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的区别,以“包拿学历”“等同统招”为噱头,吸引考生报名高价培训班。还有不法分子以“帮办入学”“代办手续”为名,向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渠道费”“打点费”,甚至要求提前支付全款。这些诈骗行为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更可能耽误学生正常的升学机会。
“正规高校招生均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无‘内部指标’,更不可能‘花钱买名额’。”市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说,所有正规高校的招生计划都会通过官方渠道公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内部渠道”。高校招生有严格的流程和监督机制,任何声称可以绕过正常程序入学的承诺都不可信。家长和考生应当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或高校官方网站获取招生信息,切勿相信非官方渠道的所谓“内部消息”。
班级群诈骗,家长须警惕
亭湖区一学校的家长们最近在家长群中收到了“班主任李老师”的“催款”通知:“请及时缴纳70元打印试卷的费用”。因为数额不多,且“班主任李老师”的头像和昵称都无误,许多家长毫无防备地支付了费用。
无独有偶,市公安局盐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也接到家长报警,称被家长群中的“王老师”以交纳440元校服费为名骗钱。这类诈骗不仅仅是因为骗子善于伪装,更关键的是他们抓住了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信任。
骗子通常先潜入家长群,观察老师的说话方式和习惯,然后更换头像和昵称冒充老师实施诈骗。由于金额较小,许多家长不会特意核实,以致骗局屡屡得手。
游戏交易陷阱,学生易上当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游戏中充值虚拟币的经历?”近日,市公安局盐都分局开展“都小警反诈宣讲团”活动。针对学生的诈骗除了游戏交易外,还有网络追星诈骗。骗子以“明星律师”身份联系学生,谎称泄露隐私需配合调查,诱导转账。警方提醒家长,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点击不明链接或开启屏幕共享功能。
学生群体社会经验不足,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游戏账号交易、装备购买、明星周边等都是常见的诈骗由头。诈骗分子利用学生对游戏和明星的热情,设计各种套路骗取钱财。
“野鸡大学”陷阱,毕业证如废纸
今年3月份,全国392所“野鸡大学”名单曝光,江苏省被曝光的野鸡大学包括南京工商大学、南京中山大学、江苏大光科技大学等。这些机构无办学资质,毕业证不被国家和社会认可。
南京工商大学是仿冒正规财经类高校的虚假大学,无实体校园、无教育部备案代码。华东农林科技大学则是仿冒985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跨省行骗,无教育部备案记录,官网图片和宣传内容均为盗用。
这些“野鸡大学”往往取与正规高校相似的名字,建设看似正规的网站,发布虚假招生信息。它们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如同废纸,不被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认可。
报到现场、助学金申请等要防骗
另外,警方特别提醒,开学季报到现场人员密集,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遇到自称“老师”“学长”要求转账、购买物品时,务必通过学校官方渠道核实身份,如拨打辅导员电话或咨询报到点工作人员等。
助学金申请需通过学校官方渠道(如学生处官网、辅导员通知)进行。切勿相信“内部指标”“付费代办”等骗局。骗子常以“提前发放助学金”为由,要求提供银行卡号和短信验证码,此类信息绝不能泄露。如遇可疑情况,立即联系学校核实。
网购退款诈骗,开学季网购高峰时,骗子会冒充电商客服,以“商品质量问题”“订单异常”为由,诱导添加私人社交账号,再以“退款需要激活账户”“提升信用分”等借口骗取银行卡信息或诱导贷款;兼职刷单诈骗,以“校园代理”“线上兼职”为诱饵,声称“日赚300+”,实则要求缴纳“入职费”“保证金”,或诱导参与“刷单返利”,初期小额返利获取信任后,让受害人投入大额资金后失联;社交信任诈骗,骗子伪装成热心学长学姐,通过迎新群添加好友,日常分享“校园攻略”获取信任后,编造“生病住院”“钱包丢失”等理由借款,得逞后立即拉黑好友。
防范措施,牢记“四不”原则
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提醒市民朋友,要牢记“四不”原则:不轻信口头承诺;不盲目支付高额费用;不通过非官方渠道报名;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
近日,在盐都区部分小学,一份特殊的原创“教材”送到了老师和学生手中。这本《全民反诈在行动——开学反诈必读手册》以两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介绍了诸多老师、学生群体易上当受骗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手册中还设置了反诈知识小测试,涵盖了“国家反诈中心APP”下载方式,朗朗上口的水果蔬菜反诈顺口溜。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受学生欢迎,让反诈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人心。
全市各中小学纷纷在开学第一课中加入了反诈教育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警方还组织了反诈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反诈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被骗后应急指南,保留证据立即报警
对于家长群管理,市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建议老师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并实行实名制,对每一位入群的成员身份进行审核,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一旦发现身份可疑人员,应及时清除出群。提醒群成员谨慎发言,不乱发、不乱点链接。家长在收到群内缴费通知时,应当通过电话或当面与老师核实,不要仅凭群消息就转账汇款。学校也应建立规范的收费制度,尽量避免通过家长群收取费用。如遭遇招生诈骗或疑似陷阱,应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宣传资料等。可以通过向教育部门举报、向公安机关报案、向消协组织求助以及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警方提醒,只要防范意识足够,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任何声称“内部指标”“低分上名校”的承诺都是骗局,正规招生不会收取高额“咨询费”或“渠道费”。家长和学生应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招生政策,遇到可疑情况立即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咨询。家校携手,提高警惕,才能让骗子无从下手,共同守护好我们的财产安全和教育环境。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程兰霞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胥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