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新闻网 /正文
淮剧艺术展演月 | 文学经典戏曲化的完美呈现——传统淮剧《孔雀东南飞》
2024-05-01 13:26 盐城宣传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中展示近年来我省淮剧艺术继承与创新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盐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泰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承办的第九届江苏省淮剧艺术展演月,于4月26日至5月28日在盐城开演。来自上海、盐城、淮安、扬州、泰州等地的14家淮剧院团,携带众多淮剧优秀剧目集中亮相,为广大人民群众送上丰盛的文化盛宴。展演月期间,特组织开展专家“一剧一评”和观众微评,以飨读者。

文学经典戏曲化的完美呈现

俞为民

兴化市淮剧团老戏新排经典传统淮剧《孔雀东南飞》是根据汉代乐府诗《焦仲卿妻》(又以此诗首句名之为《孔雀东南飞》)改编的。由于原诗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描写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为人们喜闻乐见,同时原诗又是长篇叙事诗,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这也正适合戏曲艺术的要求。因此,除淮剧外,其他地方剧种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越剧、黄梅戏等都有根据《焦仲卿妻》改编的《孔雀东南飞》剧目。与其他同类剧目相比,兴化市淮剧团搬演的这部《孔雀东南飞》有着自己的特色和艺术成就。

由于原诗虽然写了刘兰芝与焦母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刘兰芝被休遣,但没有作具体的描写,只是通过刘兰芝的诉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以及焦母回答儿子时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等作了交代,刘兰芝被休遣的原因也没有说明。这也就为戏曲改编者提供了虚构和创作的空间。因此,各种戏曲改编本都将刘兰芝与焦母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改编的重点,围绕着这一矛盾冲突来虚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淮剧《孔雀东南飞》同样对原诗刘兰芝与焦母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了改编,而该剧的改编自具特色。

该剧将原诗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冲突设置为全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将刘兰芝被休遣的原因归咎于焦母对刘兰芝的嫌隙。而焦母对刘兰芝的嫌隙是随着剧情的展开逐渐加深的。先是在第一场《新婚》中,焦母因儿子焦仲卿“娶了媳妇忘了娘”,对刘兰芝产生了嫌隙。当焦仲卿从府衙回家,见母亲尚未起床,便未向母亲问安,先回到新房,与妻子相聚。焦母知道儿子回来后,便大为恼怒,出来质问:“为何不先到我处请安,却到新房啊?”而她认为这是儿子有了媳妇才疏远了她,因此,就因“娶了媳妇忘了娘”,对刘兰芝产生了嫌隙。

在第二场《嫌媳》,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冲突进入了发展阶段,焦母对刘兰芝产生了嫌隙的原因也从“娶了媳妇忘了娘”上升为“未替焦家传子嗣”。刘兰芝嫁到焦家两年了,不仅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小妹也和兰芝有情意”,而且最要紧的是兰芝“未替焦家传子嗣”。焦母对兰芝的嫌隙也就日益加深,嫌隙的原因也从“娶了媳妇忘了娘”上升为“未替焦家传子嗣”,而“未替焦家传子嗣”,便是犯了“七出之罪”的第一条罪“无子”。对焦家来说,兰芝便“是狐狸精扫帚星,给焦家带来大不幸”。因此,焦母就决定要逼儿子写休书休弃刘兰芝,“教仲卿一纸休书让她滚”。于是到了第三场《逼休》,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冲突就进入了高潮阶段。当焦仲卿回家度中秋时,焦母就逼迫焦仲卿写休书休弃刘兰芝。

可见,该剧对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冲突作了具体描写,不仅使得矛盾发展层层推进,充分展开,而且将刘兰芝被休遣的最终原因归咎于兰芝“未替焦家传子嗣”,而焦母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教条为名逼迫儿子将其休弃,这就赋予了原诗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冲突新的内涵,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增强了反封建的时代意义。

本剧还对矛盾双方的人物形象作了改造和重塑。一方面,增强了对焦母形象的塑造,在剧中焦母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在第一场中,焦母一出场,就显露出了封建家长蛮横凶恶的面目,当焦小妹说要再去看看新嫂嫂时,焦母竟训斥了她,不许她去看。就在焦仲卿新婚当天,也要逼他去府衙处理公案,声称“男子汉当以公事为上,不可迷恋一时的儿女情长。” 还威胁道:“有谁胆敢违母命!”同时,她又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教条,威逼儿子写休书休弃了兰芝,造成了两人的爱情悲剧。

另一方面,该剧又将焦仲卿、刘兰芝两人设置为全剧的主要人物,相当于传统戏曲的一生一旦,对焦、刘两人的爱情作了重点描写,将两人作为“情”的代表人物,对他们的爱情加以同情和歌颂。该剧在第一场《新婚》,焦、刘虽是新婚之日初次相见,但两人都以为遇到了知音,两人的姻缘是前世三生石上早已定。焦仲卿称“得配娘子三生幸”,刘兰芝则敬仰焦仲卿“品格清高人轩昂”。两人手捧合卺酒,互表衷情,互抒恩爱,故在新婚之际,两人便定下盟誓:“但愿得夫妻恩爱地久天长”,“琴瑟和谐甘苦共尝”。“夫唱妇随恩恩爱爱两情绵长”。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人爱情也日益加深,焦仲卿因在府衙有事,与兰芝“少相聚,长离别”,为了与妻子相聚,即使中秋节“衙中放假仅一日”,他也要飞驰回家,与兰芝团聚。为了表示对妻子的爱,见到道旁的鲜花,便驻马道旁摘鲜花,“送与爱妻添艳色”。虽然焦仲卿在母亲的威逼下写了休书,但只是权宜计,先让妻子回娘家“躲一躲,避一避”,待慢慢劝说母亲,“铲除猜疑,解释误会”,再将她接回来。当他得知兰芝被休回娘家,便策马去追,向兰芝说明自己没有忘掉当初立下的山盟海誓,写休书只是权宜计,并与兰芝双双跪地再次起誓。淮剧本通过对矛盾双方的人物形象的改造和重塑,突显了焦母与焦、刘两人的冲突是“情”与“理”的冲突,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鞭挞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扼杀。

写休书应是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冲突的核心情节,但原诗中没有写休书的具体描写,更没有焦母逼写休书的情节。原诗虽也写了焦母因焦仲卿不听从而“槌床便大怒”,但只是指斥焦仲卿不该“助妇语”,替媳妇说话。而焦仲卿也只能服从,“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告知兰芝:“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让她暂回家,“不久当归还”。焦仲卿不仅没有反抗,而且所说也不合情理,一是把休弃兰芝的责任全推给了母亲,二是似有敷衍兰芝之意,兰芝回家后,如果母亲不同意,还是不能“归还”的,那么自己答应的“不久当归还”就不能兑现了。

该剧则对逼写休书的情节作了具体描写,围绕着写休书的情节充分展示了焦母的“逼”与焦仲卿的反抗。一方面,该剧突出了焦母的“逼”,焦母一是以忤逆不孝的罪名相威逼,若是焦仲卿不肯写休书,就是忤逆不孝,称“忤逆不孝担罪名”;二是以死相威逼,当焦仲卿不肯写时,焦母就威胁道:“你不写,那就让我去死吧!” 并“欲撞墙”寻死。另一方面,该剧描写了焦仲卿对母亲逼写休书的反抗。受到母亲以死相威逼后,他并不是立即就同意写休书的。他深知写休书的利害关系,关系到兰芝生别死离,笔一挥,写下休书,将妻休回,就是将前盟违背,弃义忘礼,自己就要蒙受良心责备。故他手中握笔,“笔未落纸肠断魂飞,休书未写不胜悲。恨不能把休书撕个粉碎”。但他想到“可怜娘,为兄妹操劳半辈,汗和泪支撑着焦家门楣”,“难道真把母命违?”想到此又不能不写。转头又想或是母亲“偏见在作祟”,可能对兰芝产生了误会,但一时又难以向她解释清楚,如果现在硬是与她对抗不写,“火头上不能浇油要浇水,硬不写弄巧成拙与愿违”,“物极必反反不美,越闹兰芝越吃亏”,而且刚才小妹也提醒他:“哥哥,妈的脾气你是知道的,千万不能硬来。”“不能直巷硬推车”。而他“本该留下相劝慰”,向母亲解释清楚其中的误会,但因“衙前公务不能离”。因此,他就只好先写下休书,“暂依母亲送妻走”,让她暂时去娘家“躲一躲,避一避”,等他“回衙告假慢慢再劝母”,向母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弄清原因,分清是非,铲除猜疑,解释误会,把那恩恩怨怨,块块垒垒,都冰消雪溶化春水”,误会解释清楚,消了娘火气,再请母亲、带小妹将她接回来。通过前面层层的心理描写,最后才作为权宜之计,被迫写下了休书。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了焦仲卿对兰芝的爱,而且也符合情理,弥补了原诗的缺陷。

正是由于该剧强化了原诗的矛盾冲突,丰富了人物形象,将原诗描写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在戏曲舞台上完美地呈现出来,使得原诗所描写的爱情悲剧更加富有魅力,更为感人,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作者简介

俞为民,温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南戏学会会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来源:江苏艺术评论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



供稿:文艺处
编辑:顾海霞  蔡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