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
我市以“万亿工业之城”为新的起点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
持续培育“5+2”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23条重点产业链
构建以先进制造为支撑的
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奋力谱写
“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注入强劲动能
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市列省重大工业项目投资进度位居全省第三,39个项目已实施34个,其中17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2个;
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开工率超60%,686个重点新建技改项目已实施531个,402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247个;
汽车产业快速增长,规上企业实时开票214.9亿元,同比增长近15%,悦达起亚累计产销汽车95838辆;
全市进出口增长20.4%,绿色低碳企业出口倍增。
迈上工业经济万亿台阶
现代产业基础优势明显
10074.1亿元!
2023年
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迈过万亿关口
连续三年跨越四个千亿级台阶
初步形成
“万亿规模总量、
千亿产业支撑、
百亿企业引航”的
高质量发展格局
沉甸甸的成绩背后,透露出一组组亮眼数据: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0.9%、较“十三五”末提高1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7%、增速全省第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千亿,晶硅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不锈钢产业规模分别跃居全国一、二、三位,新能源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储能发展潜力初显,锂电池、光伏产品和电动汽车等“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超30%。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7.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超25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超70%。
今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吹响了全面开启新型工业化新征程的“冲锋号”。会议要求,聚力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我市发挥非常‘6+1’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四个三’工作布局,举全市之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科创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全市上下正以大抓工业、大抓产业、大抓项目为鲜明导向,利用好产业基础夯实筑牢、战略机遇交汇叠加、资源禀赋优越丰富、科研条件稳固提升等基础条件,持之以恒锤炼实体经济看家本领,用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实践展现盐城担当作为。
强化科技创新全面赋能
激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动能
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我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接续开展科技创新系列活动
召开全市科技创新攻坚年动员部署会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赛道
塑造发展新动能
力争交出一份出色的
科技自立自强盐城答卷
精准推进“三大任务”
产业向“新”发展提质
新质生产力落脚点在产业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我市坚持产业创新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攀登”
新兴产业“向新发力”
未来产业“向前而行”
努力构建新质生产力载体
提升在全省全国乃至
全球产业版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等是盐城的传统优势产业。我市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生产新产品,补齐短板弱项,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盐城旭东机械公司,工人在加班加点工作,一批批油气田钻采配件不断地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大油田。“通过科技创新,企业生产能力比原来提高2倍,产品精度也提升到0.01毫米,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数智赋能、向“新”发展,“第八届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大会即将召开,我们将紧紧抓住机遇,展示企业风采,与行业企业互动交流,和地方一起铸就传统产业发展新高度。”
拥抱新风口、勇闯新赛道。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盐城把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以“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为主抓手,持续推进聚企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努力形成“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和最广阔的开发腹地,盐城风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富集,未来“风光”资源可开发总量超6000万千瓦,吸引了国家能源、远景能源、天合、阿特斯等行业领军企业“安家落户”,实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不断蓬勃发展,长三角地区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应用集群变得更加可观可感。
我市还将扎实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通过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试点建设,贯彻落实配套政策,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迅速提升。
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部分,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市场前景、绿色资源优势,我市将积极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氢能、新型储能、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聚焦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力争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形成新产业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