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市首部大型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第二季最后一场演出在观众意犹未尽中于运河五号小剧场谢幕。第二季共演出20场,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老厂房打造小剧场
2021年,钟楼区重点围绕常州“532”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常州的文化新客厅、城市的历史老底片,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织梦运河》海报
钟楼区首选在工业遗存的老厂房打造运河小剧场,将常州首部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打造成钟楼区的品牌名片。该剧由钟楼区文体旅局、区文化馆、五星街道、运河五号创意街区联合出品,以常州工商业发展的典型人物为主线,以运河意象为母题,让工业遗存、历史风貌与城市人文肌理深度融合,是工业遗存的一次活态化创新运用。运河五号的前身恒源畅厂,百年前是个木行花园,见证了常州运河工商业的变迁。时长80分钟的《织梦运河》,演出场地就在运河五号的小剧场。
话剧爱好者一起来参演
常州是智造之都,《织梦运河》以常州工商业发展的典型人物为主线,展示百年工商对常州的影响、对青年成长的影响;同时融入运河市井文化、老城厢文化和红色文化,牢记不忘初心、建设家乡的美好心愿。
钟楼区文化馆长孙茹介绍,该剧打造了常州一流戏剧演艺群落,通过全景式、全时空展现钟楼运河段的文化风物,折射老一辈工商实业家的奋斗历程以及植根于运河的情感寄托。《织梦运河》是艺术实验性探索与浸入式戏剧感官体验相结合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打造具有常州运河段标识的引领性实践。
该剧采用开放式演出的沉浸模式
该剧采用开放式演出的沉浸模式,在故事发生原址的老厂房里,以立体鲜活的方式走向市民。剧中的演员和观众都是360°全方位表演和观看,老常州吆喝、老茶馆、典当铺、木行等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常州老城厢味道。
孙茹说,《织梦运河》从构思到排演,时间非常紧凑。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本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参演者并非来自专业剧团,演员也不固定,汇集了本地话剧爱好者,有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大学生、舞美工作人员、演艺培训机构老师、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工作人员……
在观众眼皮底下演出
民俗学者季全保在看过《织梦运河》后感触颇深。这台沉浸式的话剧,突破了传统的舞台,创新了编排与演出,产生了古今融通的画画效果。“实景演出中,演员观众同入一景、同登一台,一步一景一幕的演出方式,让观众跟随剧情穿行于舞台之间,台中有景、景中有戏、戏中有人,把体验推向了极致。”
《织梦运河》剧照
季全保认为,所有演员的演出都是在观众眼皮底下进行的,这个难度可想而知。茶馆老板演绎了双重身份,将人间的烟火气表达得淋漓尽致。“年纪大的有亲身体会,小朋友也会有感悟。”季全保说,特别是变幻莫测的道具和背景,应景应人应时,是剧中成功的重要方面。这些互动互通表达了城市文化的底蕴和人物内心的细腻。语言对白使人感到城市的温暖,特别是创业者的艰辛与打工者的真诚。
钟楼打造大运河演艺带
《织梦运河》是钟楼区打造的第一部原创沉浸式话剧,初衷是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你是你,我是我”的界限,让运河五号的老工厂变成“我们”的舞台。这种工业遗存小剧场模式,使之成为钟楼文旅中轴的最强支撑点,助力大运河畔、三堡街区、运河五号园区等成为常州人休闲度假旅游的“微生活”理想地。2021年至今,《织梦运河》已经演出16场,观众近5000人次,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2021年至今,《织梦运河》场场爆满。
在后疫情时代,变“工业锈带”为“运河秀带”,让小剧场成为常州百姓微生活、微旅游的集聚地,是钟楼区打造大运河演艺带的初心。今年,钟楼区进一步激发公共文化展馆的活力,促进夜经济发展新形式。同时还会进一步提升优化,通过文旅融合平台,深入融入古运河文旅演绎带,激活五号剧场,与文艺剧团、演艺机构等联合推出展现运河人文故事、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体验式小剧,讲好常州运河故事,赋予文化街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