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三角(盐城东台)康养基地国际方案征集最终成果评审会在上海顺利召开。
而就在两个星期前,上海市副市长彭沉雷率队来盐考察,并签订医疗、教育、产业三个专项协议。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项目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根据协议,项目将引入一批上海高端教育、医疗资源以及康养产业,加快推进上海瑞金医院(东台院区)和华东疗养院(东台院区)建设,推动上海知名教育机构来东台办学。
这两年,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淮河生态经济带多个政策机遇叠加,给盐城的发展吹来时代的“东风”。稳住产业发展“压舱石”,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乘风破浪。接轨上海,盐城正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承接上海资源溢出效应,努力建设成为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和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链”上发力推动产业创新
4月23日下午,中国建材凯盛集团总投资50亿元的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三新”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户东台经济开发区。
新能源产业是盐城的主导产业之一,凯盛集团“三新”基地项目是盐城市新能源产业的重大补链项目。凯盛集团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业务覆盖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三新”基地项目将新建光伏玻璃、离线Low-E玻璃生产线和光伏背板玻璃加工线,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50亿元、税收超2亿元。
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和680万亩滩涂,有着丰富的可开发的“风光”资源。目前,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1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发电量在长三角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盐城市重点培育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作为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盐城沿海风电可开发总量占江苏省风电可开发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立足资源禀赋,盐城实现风光资源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先后编制出台了《盐城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图》《新能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做好产业选择、科技研发、后期维护全产业链布局。
作为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首批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盐城资源助推经济发展“追风逐电”。截至去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985万千瓦,占全省的28.2%。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规模占全省61%、全国39%、全球10%。全市每使用100度电,就有约50度来自新能源发电。
链式布局,汇聚全球“旗舰龙头”。盐城现有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115家。在风电整机制造上,拥有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在配套装备制造上,拥有中车电机、中材科技、时代新材、上玻院、京冶轴承等;在海工制造上,拥有泰胜风能、神山风电、海工能源、长风海工等;在光伏装备制造上,拥有天合光能、协鑫集团、润阳等,基本覆盖产业链装备制造的主要环节。
“十四五”时期,盐城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确立了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光伏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目标,推动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向装备制造高端环节攀升,着力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
依托“飞地经济”加速产业集聚
盐城与上海有着密切的“血缘之亲”。在大丰区,有一片307平方公里的上海“飞地”——上海农场。这是上海域外最大的一块“飞地”。2014年,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在“飞地”之上共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这是上海、江苏省级层面的合作共建园区,也是上海唯一的市级对外合作园区。在“飞地”纽带连接下,盐城与上海从农产品保障向产业联动纵深拓展。
3月26日,位于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盐城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块组件下线仪式成功举行。盐城正泰新能源项目由浙江正泰集团投资,上海临港集团推介,落户集聚区,被列入2020年江苏省重点项目。
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项目总投资40亿元,一期3GW电池和3GW组件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3个月,1年内实现投产,全面刷新了沪上“金凤凰”栖居北上海的“加速度”。
这是沪盐互动的一帧剪影。随着盐城把“接轨上海”纳入全市最高层面的战略之一,沪苏两地国企正主动对接,各显身手开展有效合作,将这里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园区“新样板”。
根据规划,集聚区围绕“3+3+3”的思路加速发展,即聚焦“三个上海”,建设上海园区、集聚上海元素、锻造上海团队;做强“三大产业,新能源(汽车、光伏)、高端装备制造、健康食品;打造“三大园区”,智慧园区、宜业园区、生态园区,努力把沪苏集聚区打造成全国“飞地经济”示范区。
国家长三角规划上提到4个“飞地”,第一个就是盐城。这片长三角地区最大、最具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天然拥有巨大产业发展空间。2020年12月底盐通高铁开通,盐城与上海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为加快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创造了重大机遇。
4月1日,上海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一行来盐考察,在深切感受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巨大变化后,更坚定深耕盐城的信心和决心。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沪盐两地区域协同合作将持续深入。
“年内加快正泰新能源二期开工,2至3年将正泰新能源建成百亿企业。”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党工委负责人信心十足。盐城正泰新能源项目整个生产线的生产工艺、装备水平、科技含量,在行业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硬核”的加盟,促进沪苏集聚区的产业升级。未来,沪苏大丰公司将联合浙江正泰新能源公司、上海临港弘博新能源公司,推广光伏能源利用、探索多能互补,共同将沪苏集聚区建设成绿色综合能源应用示范园。这意味着集聚区已成为盐城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和“产业高地”。
“生态+”点燃高质量“强引擎”
每年入冬,东台条子泥数以百万计的南迁候鸟在这里栖息、换羽、觅食,其中不乏勺嘴鹬、黑脸琵鹭、卷羽鹈鹕等珍稀鸟类。潮涨潮落间,万鸟翔集,蔚为壮观。
再往前走是“海边绿宝石”之称的黄海森林公园,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森林,经过50多年的孕育,成片的树林从无到有,倾斜着躯干,在盐碱地上奇迹般生长。
申遗成功后,盐城黄海湿地旅游迅速升温,成为“网红打卡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长三角文旅产业一体化也进入提质增速阶段。盐通高铁的通车,让盐城“南大门”——东台正式迈入与上海的同城时代。
在绿地集团执行总裁、绿地香港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陈军的眼里,东台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好注解。
“早上6点钟的时候,我特意绕着森林公园跑了5公里,跑完之后才发现,这仅仅是一小部分,我觉得很惊讶。”陈军说。上海计划在东台投资700亿元新上康养小镇项目,这是对东台优美生态环境极大的肯定。未来他也非常期待能够在东台投资。
“清晨听着鸟叫声起床,打开窗户一片绿色。这在城市是很难有的体验,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宝洁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仇中强对条子泥背后的故事也特别感兴趣。他表示,独特的生态优势和靠近上海的地理位置会让东台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唯一一个自然遗产地城市,而且拥有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百万亩生态防护林,这将是上海人旅游、康养最佳选择地。上海计划在盐城东台建设长三角康养基地,也是看中了生态资源和城市资源的互补互融性。”市委书记戴源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表示,盐城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最具差别化的竞争力有3个:一是生态湿地,二是风电、光电等资源;三是现代农业。
好水好土好空气,才有好庄稼,才能强农业。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唯一农业产值超千亿的城市,好生态、空间大、农业强,种着全国1.1%的粮食,养着1.2%的猪,有着长三角城市群中不可或缺的现代农业供给。
上海作为长三角最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盐城每年销往上海的农副产品超过500亿元。全市超过20%的农副产品供销上海市场,每年供沪的粮食约100万吨、蔬菜380万吨、禽蛋35万吨、水产品15万吨。阜宁黑猪肉、射阳大米、东台西瓜、大纵湖大闸蟹、盐城草鸡蛋、大丰海产品等一大批“盐城牌”农产品,以其优质和特色深受上海采购商和广大市民的喜爱。
绿色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亮色,更是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
依托麋鹿和珍禽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正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力打造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作为沿海空间大、岸线长、滩涂多、资源丰富的资源大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的盐城,以“生态立市”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打造长三角北翼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在推动国家战略中彰显盐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