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新闻网 /正文
【乡村振兴】江苏东台溱东镇: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2019-08-20 09:26 我言新闻

夏末初秋,走进全国文明镇——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平坦宽阔的道路两侧是色彩分明的各种树木,绿油油的稻田上空是湛蓝的天空,淳朴美丽的村落散落着怡然钓鱼的农人、悠闲跳舞的妇人和树阴下蹒跚学步的孩子……好一幅美丽乡村幸福图。

周黄村湖景

说起生活的闲适,溱东镇周黄村的村民曹勤凤得意地说,“别看我们是农村人,但是靠工业园和农业园就轻轻松松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住的是小别墅,玩的是钓鱼、跳舞,村里广场、小公园、文化礼堂、卫生站什么都有。如今土地都流转给了种植大户,一家人都上班拿着稳定工资,一年下来10多万元的收入是稳稳的,休息时咱就在村里带娃散步、与好友相约钓鱼,美着呢!”

溱东新材料装备产业园

循着村民所说的路线来到位于610和229省道旁的新材料装备产业园,一座现代化工业园映入眼帘,厂房鳞次栉比,绿树成荫,道路四通八达,港口、变电所、天然气站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车流不息,一派忙碌景象。

智能化生产车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溱东镇坚持把发展不锈钢和环保设备两大特色产业新材料产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紧扣“一区两园”产业布局,持续强攻有效投入,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效果,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依托新材料装备产业园,突出内培外引,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快集聚产业项目,拉长增粗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2019年上半年溱东镇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17.2亿元。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80家,其中上市企业2家,中国驰名商品2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各类专利200多项。建立草舍创业园、开庄创业园两大众创空间,充分发挥创业园区孵化器作用,通过政策激励、资源配套、要素集聚、协调服务,聚集生产和管理要素,激发民间和在外资金向二次创业投资资本转化,加快“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助力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溱东镇每4户当中就有一户创办企业,新材料产业从业人员达1.8万。

高策千亩芦笋园

乡村振兴,重在富民。走进高策农业生态园千亩芦笋基地,排排大棚宛如条条银龙卧在土地上。基地负责人介绍说,“千亩芦笋基地累计投资超过亿元,致力于打造北里下河地区最大的产销一体化绿色芦笋大棚种植基地,是镇里的农业特色产业,亩产效益超万元,鲜笋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小小芦笋不仅辐射带动种植户提高了土地亩产效益,还有效推动了溱东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民将土地流转给芦笋基地,每年每亩能旱涝保收地拿到租金1000元;土地流转解放了劳动力,让农户腾出精力到附近工厂上班,每年人均大约有5万元收入;需要照顾家庭的妇女和老人自由安排时间到芦笋基地干活,每天收入80元左右。

农家妇女在芦笋园内分拣、打包芦笋,准备运往各个城市的超市、市场

产业兴旺,百姓的家底也厚实了,农民人均收入保持盐城市第一位,溱东镇资产过亿的有26人,超千万的有48人,超百万的近6000人,农村楼房率75%以上,平均每1.2户就有一辆小轿车。

民俗文化打莲湘

乡村振兴,立德树人。带领农民富裕口袋的同时,溱东镇不忘富农民脑袋。坚持宣传、教育、治理相结合,着力打造“理论宣讲、道德实践、文化传播”三个平台。由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百姓名嘴、镇村干部分类分组到村宣讲理论知识。高桥村全国首创农民道德评议会,溱东镇村村建立“道德讲堂”,挖掘选树典型,让干群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比有对手、追有目标,3人被评为“江苏好人”。建成省一级文化站1个、省优秀体育健身站点1个、乡村文化礼堂4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13个、成立30个文化活动团体,每年干群自编自演舞龙、莲湘、腰鼓等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100余场次,“开庄遗址”、“溱湖刻纸”分别获得省级“新石器大遗址”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