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上午11:00,室外温度逼近40摄氏度,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村部,陆续停下3辆旅游大巴。“甘港我每周都会来,很多游客来过一次,还要再来。”67岁的邵焰是上海人,家住城隍庙附近,当过知青,做过老师,退休后考了导游证。“我走过很多乡村旅游景点,但甘港确实令人回味,特别是百草园,里面的摆设勾起了游客们对过去那个年代的怀念。”
“今天的卜页中午就卖掉了,不少人还顺便打了豆浆喝,我发现苏南的女士特别喜欢买豆制品回去。”73岁的村民唐俊高每天夜里两点就开始磨黄豆,他要赶在早上6点前,在村里的“豆坊”里摆上豆腐、卜页、茶干,以及一缸磨好的豆浆,有时8点多就有游客过来。
豆坊外的老树上系着一根粗绳,上面套着一根细竿,“当天有豆腐,竿子就朝上;没豆腐,竿子朝下。我小时候,帮爸妈到镇上买豆腐,老远看下这个记号,就知道有没有豆腐卖。这么一说,快50年了。”61岁的游客徐祥国是无锡人,他告诉记者,这一幕勾起他无限的童年记忆,“景区在细节上,真的很考究。”
生榨菜籽油、乡村香粳米、散养草鸡蛋……在乡村土特产店里,“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的牌子放在醒目处。“游客有时要买个十块八块钱的东西,不喜欢掏零钱,都问能不能直接扫码付款,所以我们很早就摆了这两个付款码。”57岁的村民杨红余在土特产店里收银,“这些菜籽油,都是乡亲们在家里榨好送过来的,鸡蛋鸭蛋也是,绝对货真价实。不少游客一买就一箱。”5年前村部开始发展旅游业,村干部考虑到杨红余家庭特殊,让他照看土特产店面,这样赚钱轻松,还能照顾他家卧床20多年的妻子。
“村里没有兴办旅游业时,我靠开拖拉机赚点钱,经常要卸、搬砖头,时间不由自己做主,妻子的吃喝拉撒都离不开我,所以离家近的工作,对我来说很重要。现在我骑电瓶车从店里回家,只要3分钟,每隔20分钟就能往家赶一次,扶她起身上个厕所。”杨红余说,只要天气好,每天都有十多辆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来旅游的大巴车停在店门口,节假日里,生意更好。“每个月靠卖土特产,收入能有三四千元,村民们靠卖自家的农产品,多的每月收入不止五千元,少的也有千把元。”
52岁的村民邹玉兴继承了祖传的酿酒手艺,以前在村里,街坊邻居都来买他的酒。“现在,不止是我,做布鞋的、做竹篓的、做竹筒的……不少村民就凭着这一技之长,吸引游客们掏腰包购买,还有的开起了工艺品厂,订单不断。”邹玉兴告诉记者,上个月还有位浙江商人想聘他去当酿酒师,年薪10万元,“不想去,在老家生活挺好,钱也不少挣。”
在甘港,坐在旅游大巴上,随处可见青砖黛瓦、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里下河水乡特有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村民广场上,每张方桌上还搁着烧烤架,“一些自驾游的游客,会把烧烤架放在车后备箱里,准备好食材,晚上到这里一桌人烧烤,我们提供木炭和场地。”村委会副主任朱来兵告诉记者,在探索乡村特色旅游方面,他们花了很多心思,目的是留住人气,扩大甘港的知名度,从而带动村民致富。
2015年1月,甘港创建成国家3A级景区,目前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虽然暂时还没收门票,但我们靠旅游业带动的附加产业来增加收入,比如配套花坊、农家餐饮、民宿等,收益也很可观。”村书记刘怀仁介绍,东台特地开通了从市区直达村部的5路公交车,这也带动了村部与市区的融合。
记者徜徉村部看到,三排复古风格的民宿已建成,“目前的民宿是村集体建的,不少村民预感到它的后期收益,也跟着建起来。”朱来兵说,有了民宿后,更能留住外地游客,这也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其实22年前的甘港,是个负债累累的经济薄弱村。村书记刘怀仁不顾家人反对,丢下红红火火的镇办企业厂长,挑起了别人都不愿接受的这个摊子。“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到东台城区还要依靠摆渡。因为债务多,一次上班途中,几个壮汉从路上拦下我,硬是把我的摩托车抢去‘顶债’,还有接二连三的人上门讨债,在我家一待就是个把月。”
不破不立。他果断对4家村办企业进行改革改制,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该租的租,该破产的破产。大刀阔斧精简二三线人员,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上访的、闹事的纷纷上门。刘怀仁顶住压力,坚持把改革推进到位,几个企业很快恢复了生机。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
除了打造特色旅游业,刘怀仁还带着全村人苦干实干,甘港的一二三产都干出了名头。绿满园、金穗麦业、甘港玉缘米厂等3家企业建成盐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满园鸡蛋、甘港大米获得有机食品称号;先后建成串场河沿河经济带、东廉公路沿线工业区、333省道沿线工业区3个工业集中带,全村大小企业100多家,纺织、麦芽、机械等企业也形成气候。“旅游业打响了甘港的名片,更带动了村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去年全村实现三业总产值13.8亿。”刘怀仁说,把甘港打造成苏北的“华西村”,是村民们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