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雾”防闯红灯,到底好不好?

2018-04-20 15:12 来源:北青报 字号:

近日,湖北黄石大冶市交管部门在市区一个路口处设立了 “喷水”装置。红灯亮起时,如果有行人越过路口和斑马线的交界处时,装置会喷出一道水雾,并语音提示行人不要通行。大冶市公安局政工室民警表示,设置这套装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市民重视交通安全,对闯红灯的行人进行警示。通过几天的观察,该路口行人闯红灯的情况相应减少。

提高安全意识“不看广告看效果”

一项新技术的运用,应当“不看广告看效果”,交通治理技术也当是如此。湖北黄石大冶市交管部门所设立的“喷水”装置,最大的功能还在于提醒作用。当行人闯红灯之时,装置会喷出一道水雾,并发出语音提示。从实际情况看,新装置的确能起到“吓退”的作用,该路口闯红灯的行人数量较以前有所下降。相比于志愿者拉绳子、举小红旗、口头警示等方式,此种措施可谓快捷、方便而高效。

闯红灯是最严重的交通违章行为之一,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之一,事涉生命与财产安全,采取有力措施以防止闯红灯行为的发生,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公安部交管局几年前发布的一组数据被经常引用,颇具有说服力:2012年1月至10月,全国因闯红灯肇事导致交通事故4227起,共造成798人死亡。2011年,全国因不遵守交通信号违法行为导致交通事故4768起,共造成6143人受伤、1175人死亡。同时,在导致道路交通事故最多的违法行为中,违反交通信号位居前10位。受群体性因素的影响和习惯的延续,行人闯红灯现象长期难以得到根本遏制。

虽然法律明确对闯红灯行为可以采取罚款等行政处罚,但往往收效不大。为预防闯红灯行为的出现,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新动作,比如在路口增加协管人员、志愿者,增加交通安全提示等,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聚起一群人无视红灯过马路,可谓最难解决的不文明行为之一,也因为法不责众的群体心态,导致既有的惩戒措施很难实施。尽管很多人明知自身的行为不对,然而面对教育与管理而心生抵触,轻则谩骂威胁、重则拳打脚踢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地方采取了“史上最严”的罚款措施,然而面对“一群人同时违法”,结果往往收效甚微。

相比于国外,由于我国进入机动化才短短十几年,很多人还不适应这一变化,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给慢行者更多通行权,还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和时间。这需要经过慢慢教化去改变陋习,形成新的文明意识并达到习惯养成的目的。严罚重管、引导教育和日常规范,是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文明习惯的三重有效手段,比如“喷水式”装置的使用,就展现出技术手段的作用和防控措施的威力。

技术的运用和改进,实为治理善意的体现,并有诸多可借鉴的先例。比如在韩国,设计师便给人行横道作了改革,将人行横道的侧边改为弧形,让它更加符合人们的行走习惯。在日本爱知县有50条人行横道安装了红色发光装置,可使交通事故死伤者至少减少四分之一。

相比于“喷雾”系统防闯红灯作为技术手段而言,其所反映的治理思路和手段的改进,才是最核心的要素。技术之善也是担当,其间释放出的管理精细化、措施人性化,才是值得称道和效仿之处。(唐伟)

交通治理应告别“神器依赖”

纵观近年来各地类似的“神器”,其被发明和使用往往都离不开一些“特定的背景”,比如湖北大冶的这套神器,就被当地赋予了“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重任。这种治理初衷的不确定性,实际上也就暴露出闯红灯治理中一个长期以来的“软肋”,即缺乏刚性的治理态度和手段。

不少“神器”刚开始运营时,似乎效果都很明显。这些年各地的“神器”屡见不鲜,但似乎没听说哪个地方通过某种“神器”治好了乱过马路现象,如果有的话,估计各地照搬就行,也用不着费尽心思创新了。如果安装了“神器”的地方,闯红灯现象有改观,那些没有安装的地方,闯红灯就可以被容忍?

有效治理行人闯红灯存在难度,这是必须承认的,要在每个路口布置警力来制止闯红灯,也显得不切实际。如果一款“神器”能够发挥作用,的确可大大节省管理成本。这一出发点没有错,可问题在于,“神器”本身,从发明到运营其实也是需要成本的。像大冶的喷水神器,据说前期研发成本就高达130多万,而在其他路口安装,虽可降低一半的成本,但几十万的数额也不低。何况,它的运行,像每天注水、系统维修等,都还需要持续的成本投入。那么,这种成本是否在合理范畴?更重要的是,如此公共投入,如果最终效果不好,或者不了了之半途而废,应该要由谁来负责?

其实,“神器”是否真“神”,或者成本是否合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其背后的“神器思维”可能形成误导。不管是哪种“神器”,说到底都是把闯红灯完全归咎为行人的素质问题,认为只要发明某种“神器”对行人形成足够的“威慑”,或直接予以遏制,就能一步到位地解决好这一问题。这种思维其实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讲规则,首先是要基于一个遵守规则的大环境。这包括各个交通参与方的规则意识大体相当,相关规则的设计也足够合理。比如,如果车辆都不太遵守规则,能够期待行人的规则意识高到哪儿去呢?另外,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行人的路权得到应有尊重了吗?一些路口设计不合理,马路宽但绿灯的时间却很短,这些都为闯红灯的流行埋下了隐患。而一些路口,依据实际情况,与其投入上百万用“神器”去阻止闯红灯,不如建一个地下通道或者行人天桥,将有助于缓解或解决问题。

交通体系具有复杂性,各种因素叠加互为影响,参与方的行为,除了受个体素质的影响,更多也是交通环境塑造的产物。这注定了无论是让行人少闯红灯,还是让整个交通体系变得规范有序,并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神器”。越是依赖“神器”的作用,就越有可能适得其反,可能忽视一些真正需要改善的东西。

交通体系的改善难以一蹴而就,交通文明素养的培育也没有捷径,多一点久久为功的治理韧性和耐心,多一点协同治理的行动,比起“神器”应该更靠谱。(常俊)

编辑:张文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