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没变淡,当以包容之心看待年俗返本开新

2018-02-13 15:10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贴春联(68.4%)和拜年(52.5%)是人们春节期间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经漫长而复杂的时空演变,已沉淀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然而,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国人过年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年俗式微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形下,很多人都纷纷发出“年味儿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

过年真的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吗?年味儿到底是“变淡”了,还只是“变样”了?新旧年俗交融的过程中,传统年俗及与之相应的传统文化难道真的会越来越弱,直至无处寻觅?

在公众的印象中,中老年人无疑比青年人怀旧。如果说说年味儿真的“变淡”了,自然应该在青年人身上体现得更明显。因此,青年比中老年对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感兴趣的调查结果,极大地颠覆了人们的“常识”。

年味儿“变淡”或许多虑了,但传统年俗如何做到“现代化”,同样值得好好做文章,62.6%的受访者希望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民众的心声。

在“互联网+”时代,“抢红包”之类的新年俗固然业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新潮流,但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统年俗也同样滋润着神州大地,真正被淘汰的往往是那些烙有贫穷、饥饿的记忆,或者落后保守的习俗。

这样的“变迁”,不正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吗?在新旧年俗的交互之中,年味儿并没有变淡,而是返本开新,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文明了。这既有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有民众对具有美好文化内涵的传统年俗发自内心的真切回味怀念,还有春节“年俗”本身,因其承载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有着极强的更新能力和顽强鲜活的生命力……

民俗不仅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作为民俗重头戏的年俗,更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它还映射着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习惯的变迁。

万变不离其宗。新年俗跟传统年俗并非是完全的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变”的是形式,“不变”的则是喜庆团圆的永恒内涵。怀念过去的年味是人之常情,当然不是错,但无视甚至排斥否定年味的新变化,无疑有思想僵化守旧之嫌。身处转型时期,我们更应当怀着多元包容的心态审视年味的变迁。

编辑:张文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