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全省蚕桑第一市,富民之路如何走?

2018-04-16 10:25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江汉超 文/图 字号:

4月11日,东台市富安镇富北村,70多岁的李德根和老伴在家前屋后忙着,他家16亩桑园枝条已吐出小叶。5月初,他们将和全市7.3万户蚕农一道,进入今年为期5个月的养蚕季。去年他们家桑蚕纯收入12万元。


△大棚蚕室


蚕桑作为高效林业,是“一片林”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23万亩桑园年综合收入超过13亿元。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养蚕户数在逐年减少,老年蚕农仍是主力军,对于连续多年蝉联全省蚕桑第一市的盐城来说,如何做好蚕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是一道必答题。


△东台茧丝绸文化馆内的场景


连片桑园成了富民林

“我高中毕业回家就养蚕了,养了40年,眼看着这些年桑园效益越来越好。”63岁的大丰区新丰镇裕南村村民林启祥给记者算账,“我家10亩桑园,一年养三次,每次15张蚕种,毛收入在10万元左右,纯收入7万多。而全年的养蚕时间也就5个月左右,其余时间可以做做工。”裕南村党总支书记丁世祥介绍,裕南村民种桑养蚕有50多年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有12家蚕种场在村里制蚕种。现在村里还保存有连片桑园3500亩左右。村里种桑养蚕的人家收入都相对较高,大多帮儿女在城里买了房。

射阳县盘湾镇新华村,村民董成在巡查自家新拓的桑园。他家有26亩桑园,今年新拓了3亩。在他家周围,一座座大棚蚕室收拾得干净整齐,夫妻俩去年养了104张蚕种。董成大部分时间在镇上的机械厂做工,一个月有五六千元收入,种桑养蚕主要是爱人在家打理,最忙的时候他会请假回家帮忙。夫妻俩刚给儿子在市区买了房。

射阳县特庸镇王村有连片桑园6500多亩,养蚕农户1000多户。从村里经过,大多数人家都建有多个大棚蚕室。村主任尹佩元说,特庸是全县农民收入最高的乡镇,而王村又是特庸收入最高的村。特庸镇农技中心蚕桑技术员顾全中介绍,全镇4万亩桑园,养蚕户近万户,去年蚕桑总收入2.5亿元,亩平毛收入6000多元。许多蚕农忙时养蚕,闲时打工,家庭收入都较高。

而在东台市富安镇富北村,63岁的何福林家种了3.8亩桑园,夫妻俩带着外孙,一年养蚕收入近5万元。当地一家金融机构负责人介绍,富安镇老百姓的存款,相当于一个小县的水平。


△智能蚕室里的自动上蔟设备。


市蚕桑技术指导站站长张节伯心里有本账,去年我市蚕茧平均每公斤54元,比周边地区每公斤高3元左右,全市桑园平均亩产值超5700元,桑园单位面积效益全省第一。今年广东省第一批春茧已经上市,蚕茧价格比去年同期涨幅超过20%,预计今年我市春茧有望达到每公斤65元左右,蚕桑的富民效益更加凸显。


“融”出高效高质

东台市富安镇现有优质桑园基地5万亩,大部分桑园亩效益超万元。富安的桑园亩效益和蚕茧质量均居全国乡镇第一,蚕业生产、蚕茧收烘、缫丝加工以及茧丝质量都代表了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为什么富安的蚕桑效益能做到如此高效?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克松深耕茧丝绸行业四十多年,亲身见证了富安蚕桑的发展历程,他说,“核心就在融合。”

58岁的崔成根是富安镇西场村蚕桑技术员,也是养蚕大户。他家6亩桑园年纯收入5万多元,“现在我们这是‘24天养蚕法’,从蚕种回来,到售茧,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从上到下一呼百应。”

种桑养蚕怎么做到一呼百应?卢克松举例说,“和我们公司对接的2.5万养蚕户,蚕种经公司统一催青可以在一小时之内就全部发放到蚕农手上,蚕上蔟时一天半全部上完,收茧时10个小时收结束。”

这背后,是富安多年探索建立的“公司+蚕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融合运行模式。1998年,富安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成立了蚕业合作社,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蚕农三者之间的共同利益联结机制。

“前边的蚕农为我们提供了好的原料,我们创造了好的效益,又反过来回馈蚕农,更加巩固了这种联系,实现了多赢。”卢克松说,“现在每次我们的蚕茧收购价格比周边要高8%左右。”


△技术人员在察看桑园


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信赖,“富安模式”把分散的蚕农紧密联系在一起,步调一致统一行动。再加上完善的镇、村、组三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网络,44名专业技术人员随时解决技术难题,保障到位。

优质的蚕茧为优质的丝绸产品提供了原料。富安茧丝绸公司已成为国内唯一常年批量生产6A级高等级生丝的生产出口企业,公司高等级生丝的国际高端市场占有份额达40%,且拥有国际市场定价权。

卢克松说,企业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利润“二次分配”给蚕农。20年来,公司累计向蚕农兑现“二次分配”款1.5亿元。“亩均万元只是我们的‘小目标’,下一个目标是亩均1.5万元。”


省力化助推规模化

走进射阳县特庸镇王村蚕农申万如家,一幢新建的蚕室内,窗户上安装了水帘空调,几排崭新的木制方格蔟很是醒目。在他家的工具房里,电动采茧机、伐条机、切桑机等一溜排开。“过去一个人养一张蚕种,就忙得不得了;现在两个人可以养到12张,以前想都不敢想。”申万如76岁的老母亲顾刘红说。


△嫁接桑苗


目前,目前我市大部分蚕农年龄在65岁到75岁之间。射阳县蚕桑站副站长茆迎春感慨,得益于省力化、机械化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射阳蚕农的平均年龄要比我市其他地区低10岁左右。全县蚕农添置了标准化设施蚕房7900间、电器化加温设施7500个、喷粉器630台、电动伐条机2000多台、切桑机26台、自动上蔟及采茧机20多台(套),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蚕农平均年龄下降的同时,户均养蚕规模越来越大。

在东台,省力化养蚕更加明显。崔成根介绍,过去蚕室小,最多时摞了10层匾,“从二眠到三眠,70几张蚕匾,一天喂四顿,要拖280次,实在吃不消。”现在通过扩建蚕室,只需放两层匾,省力多了。还有切桑叶,过去人工切,忙时几个人切都赶不上,现在用切桑机,一二十分钟就搞定。还有小蚕首先进行工厂化共育等,负担轻多了。

我市的桑园面积占全省38%,饲养蚕种总量占全省55%。通过蚕桑生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设施化、省力化生产,尽管这些年养蚕人逐年减少,但全市桑园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面积连续两年增长,今年新拓面积达到8000亩。

张节伯介绍,这些年我市坚持把蚕桑当成精品产业打造,普及优质高效蚕茧生产技术,加大创新服务力度,短信、微信群网、语音电话、科技超市等基本覆盖全市养蚕户,通过推广无人机治虫、小蚕工厂化共育、智能蚕室等,蚕茧质量一直在全省全国领先,桑园效益也不断走高。



目前我市农民种桑养蚕年收入超10万元的约有200户。“我们的目标是5年内发展到3000户。”张节伯说,根据调查,盐城农民家庭年收入期望值在10万元左右,家庭桑园发展到15至20亩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如果更多的四五十岁农民不用全家外出打工,留在家种桑养蚕,这条富民之路就会更加宽广,就可以实现盐城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编辑:张文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