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年的热词“煎饼人”一出而红,几乎人人都自诩是“门门通,门门松”的“知识煎饼”,看似无所不通,却一无所精。
网络时代,人们虽跳出狭小的井底,却迷失在无尽的知识碎片中,坍塌成了一张张“煎饼”,自大却浅薄。
当年的“井底之蛙”虽对外界知之甚少,但它若能将井口那一片小小的天空了解透彻,未必就不如浅薄的“煎饼”。
雷杜德作为法国宫廷画家,潜心描摹二十年只为玫瑰,其他画家无不在权贵面前谄媚邀宠。当权贵倒台,谄媚的同行随之摔得粉身碎骨,唯有雷杜德一人捧起《玫瑰图谱》,最终显耀后世。那些自命“左右逢源”的人,都栽在了浅薄上,像那薄薄的煎饼一样粉碎,空留骂名;只有“坐井”的雷杜德从井口看到了玫瑰与真谛。
曾有人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人都吞纳着知识的碎片,却一无所知”。为了缥缈的“广度”忘掉了“深度”,那只坐于井中研究一方天空的青蛙,这时显得那么可贵。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形容钱钟书“笨手笨脚”,而哲学家金岳霖甚至都不知道牛奶可以减订,以至酷暑请友人帮忙饮奶。他们对生活常识“知道得太少”,但可有人嘲讽他们“无知”?正因为大师们只专注于自己的一方天空,从不费心于无用的细节,才会在学术中挖出一口口深邃之井,留芳于世。
知道得太多,多半掺杂诸多不重要的知识碎片;“井底之蛙”也有可能深邃惊人。唯有舍弃无用的碎片,精减面积,我们才能从“浅薄的煎饼”化为“井底之蛙”。
正如曹雪芹一生心血为《红楼梦》,米其林三星精益求精于小小一方天空。试想,若是“知道得太多”,则必不只安于手中之事而热衷于世俗,哪里还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
反思当下的自己,似乎也是浅薄的“煎饼人”。与其为无数碎片知识而沾沾自喜,不如沉心坐于井中,只仰望自己的“天空”,深邃自己的心灵。碎瓷千片不如粗陶一尊,“煎饼”永远无法比过井之深邃。“知道得太多”并非好事,人们更应该“知道得精深”!(成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