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行,行行出状元 建湖农家走出去的“车博士”

2017-06-07 10:53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唐承兵 字号:

  李志军正在维修汽车。(图片由李志军提供)

  出生于建湖钟庄的李志军,现任无锡市正原大昌修车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去年成为无锡市第一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他是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无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中心专家组专家乃至专业汽车网站评审团专家、高等院校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数十个省、市荣誉及众多的专业头衔汇聚一身,还参与6本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材编审。

  “我刚从事汽车维修这个行业,当时纯粹是为了糊口。”李志军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我是土生土长的钟庄人,高中又是在钟庄中学读的。那年高考我考上了一所大学,但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说起当时的艰辛,李志军历历在目。

  “可是一个刚出校门的高中毕业生又没有一技之长该怎么办呢?当时我也是很迷茫。”李志军告诉记者,为了能找到一个工作,他只身来到经济条件相对好些的苏南,“到了无锡后,发现没有文凭又没有一技之长,工作也是很难找的。”想找个好工作,就必须先要学会本领,于是,他就到当地的一家培训学校学习汽车维修,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汽车维修。

  年轻的李志军就这样第一次站在了汽修车间,“我1992年第一次站在汽修车间,很激动也很紧张,面对身边的汽车,当时我都不清楚螺帽往哪个方向拧是松,哪个方向拧是紧。”当时年仅22岁的李志军成为学徒工的第一天,压根就没有想到自己未来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车博士”,仅凭着“学好这门技术,养家糊口”的想法,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从做学徒起,李志军白天踏踏实实跟师傅学修车,下班后坚持每天做好工作日记,晚上还去夜校进修……每天的日记详细记载着当天工作中遇到的汽车故障现象、诊断方法、维修经验等。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至今李志军已写掉了厚厚的15本笔记本,这些日记倾注了李志军对汽车维修的无数心血,也让李志军从当初的一名学徒工积淀成长到如今的公司技术总监。

  谈到工匠精神,他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根筋”精神。1996年,一辆某品牌车在312国道因发动机线路自燃,同行们束手无策,车主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拖到了李志军所在的汽修厂。车子一到,李志军立即进入“作战状态”。他说:“当时就像是找到了兴奋点,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把它修好。”由于是进口车线束,当时国内没货,国外进口时间又太长,李志军凭借积累的丰富经验,自己购置电线和连接头,连续奋战3天3夜,累了倒头就睡,每天休息两三个小时,终于自制完成了全套线路。

  经过多年积累,从电路到油路,从钣金到发动机,从故障排查到上手维修,可以说,没有李志军不精通的。传统汽车修理技术“门清”后,追求极致的李志军又打起了新能源汽车的主意。由于新能源汽车充放电部分都是高压电,维修人员不懂规则,盲目上手十分危险。

  越是别人不敢碰的,李志军就越想尝试。胆大心细又一贯追求极致的他开始与电动汽车维修技术较上了劲,开始了自学。去年10月,作为无锡企业两位参加“江苏省2015年高技能人才海外学习”项目之一,他有幸赴德国学习汽车高新技术和电动汽车修理技术。

  2014年,他申请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自带照明装置的后视镜。该专利能让后视镜上的LED灯照射到后视镜后方任意位置,扩大驾驶者视野,减少了夜晚车辆的碰擦,完成实施将产生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要结束采访的时候,记者问道李志军,可有回家乡创业的想法时,李志军非常谦虚地回答,“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为家乡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编辑:张文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